大豆油生產設備
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工藝流程
大豆油料的清理→篩選→風選→比重法去石→磁選→并肩泥失誤清選→除塵→大豆水分調節(jié)→破碎→軟化→軋坯→大豆的擠壓膨化→大豆油壓榨→大豆毛油→過濾→水化脫膠→堿煉脫酸→脫色→脫臭→成品油
大豆油料的清理
目的和要求:油料在收獲、運輸和儲藏過程中會混入一些雜質。盡管油料在儲藏之前通常要進行初清,但在初清后的油料仍會夾帶少量雜質,不能實現(xiàn)油脂生產的要求,因此,油料進入生產車間后還要進一步清理,將其雜質含量降到工藝要求的范圍之內,以保證油脂生產工藝效果和產品質量。
大豆水分調節(jié);油料水分對油料彈性、塑性、機械強度、導熱性、組織結構等物理性質產生影響,而油料的這些物理性質直接影響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對油料加工的效果。油料水分也會對油料中各種酶的活性產生影響,而酶的作用可以改變油料中某些組分的性質,進而影響產品和副產品的質量及得率。
大豆油料的破碎:在大豆軋坯之前,必須對大顆粒的大豆進行破碎。其目的就是通過破碎使大豆具有一定的粒度以符合軋坯條件,大豆破碎后的表面積增大,利于軟化時溫度和水分的傳遞,軟化效果提高。
食用油設備
大豆油料的軟化:軟化是通過對油料水分和溫度的調節(jié),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改善油料的彈塑性,使之具備軋坯的理想條件,減少軋坯時的粉末度和粘輥現(xiàn)象,保證坯片的質量。軟化主要用于含油量低、含水量低和含殼量高的物性可塑性差、質地堅硬的油料。
大豆的含油量低,可塑性差,軋坯之前一般都要進行軟化。軋坯溫度應視大豆含水量的高低而定。大豆水分為13%-15%時,軟化溫度通常掌握在70-80度,軟化時間15-30分鐘。
油料的軋坯:軋坯就是利用機械的作用,將油料由粒狀壓成片狀的過程。軋坯的目的在于破壞油料的細胞組織,增加油料的表面積,縮短在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油脂流出的路程,有利于油脂的提取,也有利于提高蒸發(fā)效果。
大豆的擠壓膨化:油脂擠壓膨化是利用擠壓膨化設備將經過破碎、軋坯或整粒油料轉變成多孔的膨化粒料的過程。
榨油機壓榨,將預處理后的大豆油料放入榨油機進行壓榨,經過處理好的油料從料斗進入榨膛。由榨螺旋轉使料胚不斷向里推進,進行壓榨。
此時,經過榨油機壓榨的毛油未經過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的精煉設備的精制,毛油中含有多種雜質,對身體有害,需經過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精制后方可食用。
水化脫膠是利用磷脂等膠溶性雜質的親水性,將一定量的熱水或稀堿、食鹽、磷酸等電解質水溶液,在攪拌下加入熱的毛油中,使其中的膠溶性雜質吸水凝聚,然后沉降分離的一種油脂脫膠方法。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在水化脫膠過程中,能被凝聚沉降的物質以磷脂為主,還有與磷脂結合在一起的蛋白質、糖基甘油二酯、粘液質和微量金屬離子等。
未經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精制的毛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游離脂肪酸,脫除這些脂肪酸的過程叫脫酸。脫酸常用方法為堿煉法:化學精煉和水蒸汽蒸餾、物理精煉法。堿煉脫酸法是在油中通過毛油或水化脫膠油添加堿性水溶液進行中和化學反應而達到脫酸目的。
脫色:各種油脂都帶有不同的顏色,這是因為其中含有不同的色素所致。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油脂脫色的方法有日光脫色法(亦稱氧化法)、化學藥劑脫色法、加熱法和吸附法等。目前應用較廣的是吸附法,將要某些具有強吸附能力的物質(酸性活性白土、漂白土和活性炭等)加入油脂,在加熱情況下吸附除去油中的色素及其它雜質(蛋白質、黏液、樹脂類及肥皂等)。
脫臭:純粹的甘油三脂肪酸酯無色、無氣味,但天然油脂都具有自己特殊的氣味(也稱臭味)。氣味是氧化產物,進一步氧化生成過氧化合物,分解成醛,因而使油呈味。此外,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在制油過程中也會產生臭味,例如溶劑味、肥皂味和泥土味等。除去油脂特有氣味(呈味物質)的工藝過程就稱為油脂的"脫臭"。
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脫臭的方法很多,有真空蒸汽脫臭法、氣體吹入法、加氫法和聚合法等。目前國內外應用較廣、效果較好的是真空蒸汽脫臭法。
真空蒸汽脫臭法是在脫臭鍋內用過熱蒸汽(真空條件下)將油內呈味物質除去的工藝過程。真空蒸汽脫臭的原理是水蒸氣通過含有呈味組分的油脂,汽-液接觸,水蒸氣被揮發(fā)出來的臭味組分所飽和,并按其分壓比率選出而除去。
成品油:經過上述大豆食用油生產設備操作工藝后,生產得到的油脂即是成品油。
上一篇:油脂脫蠟設備
下一篇:大型液壓榨油機功能詳解